科研成果

褚君浩/王建禄/陈艳课题组在基于双边盖革模式雪崩的光电器件中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5-08-29浏览次数:13

科学背景

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利用载流子倍增效应检测微弱光信号,在光通信、量子密码学、光探测与测距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传统APD通常需要高击穿电压(如Si APD50 VInGaAs APD60 V)来实现显著的增益,这限制了其在低功耗应用中的潜力。此外,异质外延生长和器件制备过程中的缺陷态通常会导致高暗电流,削弱APD的优势。在此背景下,二维(2D)层状材料因其较强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和量子限制效应,有望实现低雪崩阈值能量和高效载流子倍增的APD。研究发现,2D材料中的弱电子-声子(e-ph)耦合和强电子-空穴相互作用,能够实现高效的载流子倍增。此外,2D材料的载流子倍增现象可以通过施加小的雪崩阈值能量(低至2D材料带隙的两倍)来观察。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2D材料制造APD是可行的,并且可以实现低雪崩阈值能量和高效的载流子倍增。但当前基于2D材料的APD,在增益和击穿电压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具有高饱和速度的2D材料并构建新型器件结构,以实现低击穿电压下的高增益,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且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创新成果

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褚君浩/王建禄/陈艳研究团队,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基于非对称肖特基结(Graphene/InSe/Cr)的APD,利用InSe的物理特性(如较大的载流子迁移率)和不同功函数的电极(GrapheneCr)来实现高效的载流子注入和倍增(图1)。实验结果表明,该雪崩探测器在低击穿电压下实现了高增益,并且展现出双边盖革模式雪崩现象。通过调整肖特基势垒的高度和宽度,优化载流子的注入效率和倍增区域后,实现了低功耗和高增益的APD性能。该器件在低击穿电压(1.4 V)下实现了高达6.3×10⁷的增益,接近InSe带隙的理论阈值极限。此外,该器件还具有正温度系数的电离率和极低的临界电场(11.5 kV cm⁻¹),并展现出低暗电流和噪声等效功率,能够在室温下检测到约35个光子的微弱光信号。该研究为开发高增益、低功耗的雪崩光电二极管提供了新的策略。

这项研究成果以“Bilateral Geiger mode avalanche in InSe Schottky photodiodes”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赵东洋博士后为文章的第一作者,陈艳青年副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白伟教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旭东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2383-9

1 a. Graphene/InSe/Cr 肖特基结APD器件结构示意图;b. 器件在300K100K的双边雪崩击穿特性曲线;c. Graphene/InSe/Cr 肖特基结APD与传统半导体APD及其他二维材料APD的击穿电压(Vbd)与增益(M)关系对比;d. 300K520 nm激光波长,70.7fW418.7fW功率范围内暗态及光照下器件的I-V曲线;e. 520nm入射光波长下不同反向偏压Ia3dB带宽;f. 300K时器件在不同偏压下的噪声电流随频率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