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宋恩名团队与美国西北大学John A. Rogers院士、浙江大学南科望团队合作,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评述论文《当脑机接口系统可以移动:重新思考动态神经探针的智能功能》(When brain implants go mobile: rethinking neural probe design for dynamics and intelligence)(DOI: 10.1093/nsr/nwaf455)。该评述聚焦植入式神经电子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对Nature近期报道的研究工作《A movable long-term implantable soft microfibre for dynamic bioelectronics》进行了系统分析与专业解读。
本文推介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东华大学团队在Nature发表的研究成果《面向动态生物电子学的可移动长期植入软纤维》(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44-w)。该工作提出了一种可磁控移动的柔性脑植入电极系统NeuroWorm,以超薄可拉伸高分子为基底构建多通道线状电极,并在前端集成微型磁珠,实现脑内三维可控导航。该系统兼具柔软性与稳定性,可实现最小创伤植入与长期多模态神经信号采集。宋恩名团队认为,该研究在神经电子学领域实现了从静态柔性器件到动态可控系统的关键跨越,展示了软体脑植入电极在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功能集成上的重要进展。这些成果代表了在神经系统长期、微创和可移动评估背景下,下一代基于纤维的主动与智能生物电子学的重要技术进步与概念突破。
该评述第一作者包含了宋恩名团队博士生陈琪,通讯作者包括了南科望(浙江大学)、宋恩名(复旦大学)与John A. Rogers(美国西北大学)。该评述的相关发表网页为: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nsr/nwaf455/8294054?utm_source=advanceaccess&utm_campaign=nsr&utm_medium=email
招聘:目前团队因科研工作需要,正面向海内外招聘优秀博士后和科研助理,欢迎有意从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的青年才俊加盟。

图1. 一种用于长期在体生物界面的可移动植入式多模态纤维平台

 
             
                           
             
			
		 
                     
                     
                    